天府早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天府散文王永才四川我的母亲
TUhjnbcbe - 2022/3/31 13:28:00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外伤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105353.html

我的母亲

●王永才(四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这首《游子吟》的著名诗句时,心中就会升腾起对已逝去的母亲那无尽的思念之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自年病逝到年,我的母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一个慈祥而又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亲爱的妈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8年了。在这又一清明祭祀节日到来之际,母亲,您在那边过得还好吗?

我的母亲于年农历10月27日出生在原四川宜宾观音一个偏僻小乡村的贫苦农民家里。听母亲说,她是经人介绍,嫁到了街上与父亲结合组建了家庭。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在为我们这个家操劳。她,不太高的个子,略显瘦弱的身躯,瓜子脸,面庞清秀,齐耳短发,双目明亮清澈,和人交流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始终给人以和蔼可亲的印象。

在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快40年的日子里,回忆起母亲抚养子女操持家庭的艰难岁月,我始终忘不了那些点点滴滴……

我的家庭是居住在小城镇中那种典型的下层市民家庭。父亲母亲都没啥文化,母亲没有工作,就是一家庭妇女。父亲起初在镇里的运输合作社当搬运工人,后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当地的一所中学校当炊事员,之后因为身体原因又改做学校卫生器具的管理员。当时整个家庭就靠父亲那每个月仅几十块钱的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生活。

母亲每每捏着父亲拿回的每月区区几十元钱,总是掰着手指,仔仔细细地盘算,用多少钱买米、多少钱买菜、多少钱买其它,要怎么样才能使全家的生活能勉强进行下去而不至于吃了上顿无下顿,或者是上月吃了下月粮。还好,尽管每月只有几十块钱,但我的母亲却总是能精打细算,使我们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虽然过得紧紧巴巴,但也能一日接一日、一月接一月、一年接一年地维持下去。

为了增加一些经济收入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母亲除了精心安排好家里的生活之外,还不顾父亲的反对,主动要求到街道里主办的蚊香厂去上班。过去年代制作的长条纸蚊香,为了达到能驱蚊的效果,锯木面中需要掺进66粉之类的有害物质,这样长期接触对身体的伤害可想而知。虽然如此,为了能多少增加一些收入,母亲还是坚持去做,遇到天气特别热的年份,每月也能挣上几块十几块钱以补贴家用。为了做到照顾家庭和到蚊香厂上班两不误,母亲几乎每天都是天不明就起床,深夜才上床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她这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呀!

常言道:“男主外,女主内。”做饭洗衣带孩子,这似乎成了过去年代多数妇女在一个家庭中的特定地位,在我们家当然也没有能逃过这一特定的定律。

在外没有固定工作的母亲,自然就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在我的记忆之中,母亲就从来没有闲暇的时候。全家一日三餐的饭她要做,全家人的衣服她要洗。过去那些年代,没有天然气,没有洗衣机,做饭是柴火灶,洗衣全靠手。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以买柴火,请人洗衣,而像我们这种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就只有靠母亲的双手了。为了捡拾煮饭用的柴火,母亲隔三差五地就要邀约一些朋友一起到十几二十几里路甚至更远的山里,费很大的劲背回一背篓干柴,而每每回到家里,她的衣衫都已被汗水浸透了。为了全家人能穿着干净的衣服出门,无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总是能在城镇的小河边看到母亲洗衣的身影。而一到晚上,全家人都已陆续上床歇息了,母亲却坐在不太明亮的灯光下,开始了缝补衣服的劳作。尽管家里比较穷,但每到过年,母亲都要想方设法为全家人缝制一套卡其布或其它粗布的新衣裳,我们脚上也总能穿上母亲为我们做的新布鞋。而那一套套新衣服和一双双新布鞋,都是母亲熬夜一针一线为我们缝制的呀!

再精干强壮的身体,也经不起万般的折磨,何况母亲本来就比较瘦弱的身躯。慢慢地,母亲的身体垮了,她逐渐患上了哮喘、咳嗽、胃炎等多种慢性疾病,即使是这样,母亲仍然在打理这个家,继续为这个家操劳。

“严父慈母”,在我们家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向来就是板着一副威严的面孔,就好像他天生就没有笑神经一样,很少看到他对我们笑过。或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劳累,或许是因为其它的不顺心,使他变得异常的孤僻和内向,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外人的眼里,他都是一个不苟言笑、难以接近的人。

而母亲却与父亲的性格恰恰相反。母亲为人谦和,待人真诚,善于和人交流,无论是在家人和外人的眼里,她都是一个随和、谦逊、豁达开朗、极易接近的人。

母亲这一生共生育了3男3女6个子女,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约,最终只成活了两男一女。我们三兄妹能够健康成长,且最终都能逐渐走向社会并且小有成就,和母亲的辛勤哺育是分不开的。

“二娃(我在家排行老二),该起床了,吃完饭好去上学了哈。”“二娃,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才有出息哟!”……直到现在,母亲那发自肺腑的勉励孩子刻苦学习,希望长大后好好报效国家的殷殷话语,似乎还在我的耳旁回荡;母亲那慈祥的、始终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音容笑貌则历历在目,长留我的心间。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生在我们这样条件家庭的我们三兄妹,都知道母亲哺育我们的不易和艰辛,从小就特别听母亲的话,也都特别争气。无论是在各级学校学习,还是后来逐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严格按母亲的嘱咐,好好学习,本分做人。在*和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成为了央企的一名中干,妹妹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弟弟则成为了基层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积劳成疾,母亲早早地就离开了我们,没有享到福,没有尽享应有的天伦之乐,更没有看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能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留下终身遗憾去了另一个世界……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王永才高级*工师,原中核集团公司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历任四川宜宾地区记协常务理事,报刊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落户,年11月结束知青生涯进工作单位。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同时热衷于新闻写作,其文学和新闻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有多件各类作品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奖励;已出版报告文学集《金沙江畔的孤光》,散文言论集《学会豁达》,作者本人已被收入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

投稿须知投稿者须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府散文王永才四川我的母亲